Home » 書評《不當行為》行為經濟學 – 市場是不理性的

書評《不當行為》行為經濟學 – 市場是不理性的

書籍介紹

  • 書名:不當行為: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、理財、看世界
  • 作者:理查.塞勒
  • 出版社:先覺
  • 出版日期:2016/06/01

市場是有效率的?

商學院的人在接觸經濟學時會學到不少理論,這些理論的共通點是假設市場是有效率的。

效率市場隱含

  1. 價格是正確的 >> 假如價格「正確」,泡沫絕不會發生
  2. 打敗市場是否有可能性? >> 事實上是可能的

理論認為要從已知的資訊中預測股價獲利是不可能的,因為每個人都會想透過這些資訊獲利,股價會馬上反映這些資訊但現實市場並非那麼有效率 (或投資人並非那麼理性),股價不一定反應所有資訊,此時就有可能

每個人都想打敗市場,每個人都在猜測其他人的想法,理論上最後將會得到一個均衡答案,但實際上不是所有人都那麼聰明


投資人是理性的?

這也是經濟學的假設,平均而言人都會做最有利的選擇

但假設過於簡化,現實中發現有很多時候人並非理性的

譬如說某問題有A、B兩個選擇,人們選擇A

但當換個問法 (內容相同),人們則選擇B

明明是同樣的問題卻因為描述方式不同產生不同的結果

行為經濟學發現投資人有很多不理性的行為

我們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理性,市場也有很多異常事件發生

行為經濟學跟傳統經濟學相反,傳統經濟學是建立在環環相扣的理論基礎上不斷推導而得,行為經濟學則反其道而行,觀察市場上的現象進行探討,從結果發展出理論


這本書以理查賽勒博士為第一人稱

講解理查賽勒博士研究行為經濟學的過往,簡言之就是自傳。

書中一開始以稟賦效應理性經濟人假設價值函數作為暖身,接著講與同論點好戰友康納曼及特維斯基的過往,學術界歷史跟人民我認為有點生硬,但後面故事越來越精彩,中後段一邊講解理查博士在學術界推廣行為經濟學的故事及論戰,另一方面提出不少有趣的行為經濟學例子,

每個案例都值得深思,理查博士曾說過:金融市場的行為現象探查,鑽研這個主題頗具風險,但卻有機會得到豐厚回報。(不只是學術界成就,還可以用來開發交易策略藉此獲利)


不理性的事就發生在我們生活中

越常檢視投資組合,就越不容易承擔風險

Source: 不當行為 P.263

上圖是模擬30年的投報率

第一個部分(上方)模擬每年看一次對帳單

第二個部分(下方)模擬傻瓜投資法,30年隨便買、隨時買、不要賣

實驗結果顯示

看到第一部分的投資人決定把40%投入股票

看到第二部分的投資人決定把90%投入股票

你越常檢視投資部位就越常看到損失

一般人看到損失心情就差,投資策略會變得越來越保守,當投資部位漲回到投資本金後便迅速賣出,常錯過後面的漲幅


亞洲疾病問題

有600個人罹患亞洲疾病

【第一組實驗】

策略A:確定拯救200條人命

策略B:有1/3的機會拯救所有人,有2/3的機會600人都會死亡

Result:大多數人選比較保險的策略A

【第二組實驗】

策略C:有400人確定死亡

策略D:有1/3的機會沒有人死去,有2/3的機會600人都會死亡

Result:大多數人選風險較高的策略D


股利發放無關論

由Franco Modigliani及Merton Miller發表

「股利發放無關論」主張公司發現金股利、股票股利、庫藏股買回或買回債券對公司價值沒有影響,這筆錢都是返還給股東,只是形式不同,投資人不用擔心這筆錢會憑空不見,因此股價不會變動。

實際上公司的現金發放方式是有影響的,這就是行為經濟學中說的「自我控制」及「心理帳戶

公司發股利股價除權息會因此而下跌,而且股利所得稅(50%up)比資本利得稅(25%)更高,所以理性投資人應該偏向不發股利,定期在市場上賣出股票取得現金流

許多投資人在心理上把「股利」視為收入,偏好有穩定現金流的股票

而且花這筆錢會特別大方,因為投資人會認為這筆錢是”額外獲得”的


猜數字遊戲

從0到100之間猜個數字。越接近所有參賽者猜測數字的2/3就贏了。

舉例來說,有三位參賽者,分別猜20、30、40,猜測的平均數字為30,30*2/3=20,所以猜到20的人贏了。

大家會怎麼想呢?

第一層:(0+100)/2=50,50*2/3=33.33,你可能會猜33或34

聰明如你肯定認為大家都很單純,如果最後大家都猜33,那33*2/3=22

第二層:你會猜22

參賽者有些人蠻聰明的,應該會猜到第二層,所以22*2/3=14.67

第三層:你會猜15

最後大家會都猜0,此時就達到「納許均衡」,沒有人會想再變更自己的數字

為什麼呢? 假設大家都猜到3了,平均數為3的情況下3*2/3=2,猜2的人會獲勝,但如果大家又往下猜到2,2*2/3=1.33依此類推…..最後數字會猜到0大家才會停止變更自己的數字

實際情況,只有滿屋子都是博弈理論專家、賽局經濟學者時才有可能達成「納許均衡」別想太多了,大家沒你想得那麼聰明,有些人甚至連遊戲都搞不懂就猜了。

Source: 不當行為 P.282

經濟學反思

經濟學好像都主張所有理論建立在理性下,否則理論便無法成立

經濟學家花太多時間在建構模型、尋求最佳解,經濟學變成數學,已經不是探討社會問題了,只要遇到無法解的就用假設取代

現實情況,人類有許多不理性行為,例如「習慣」,沒有理由,不需合理,行為經濟學反過來從社會結果探究理論

不過行為經濟學也有為人詬病的地方

缺乏系統性的理論背景,每個現象都有可能成為理論


延伸閱讀

書評《投機者的撲克》交易哲學的最高境界

書評《設計師的機智工地生活》工地經驗才是設計師價值

書評《全職存股,不上班10萬變1億》

書評《快速致富》金錢買不到快樂…難道貧窮就可以嗎

【飲酒誌】班瑞克BenRiach 12年新版

【經濟】失業率&勞動參與率公式及簡介

【結構型商品】FCN介紹,連結股票固定配息商品,風險報酬架構細說

Related Posts